金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 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可以用什么药

别试图温暖我2022-06-22 14:09:51991

养金鱼为什么老长白色絮状物?金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是什么原因?鱼身生出白色絮状物,怎么办?金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怎么办?金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金鱼身上的白色絮状物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导航

换水金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

那是因为金鱼得了水霉病。

金鱼水霉病

1、简介

  金鱼水霉病又叫白毛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病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等,导致病菌侵入伤口,病因: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或寄生虫使鱼的皮肤受伤后被霉菌孢子侵入从而感染。

2、症状和病变

  鱼刚染上病时看不出什么症状。一旦发现鱼体长“白毛”时,菌丝已侵入鱼体伤口,蔓延到肌肉组织间隙之中。随着病情发展,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死亡。这种疾病在一年四季内都可发生。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除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被寄生虫咬伤之外,还可以在水中放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鱼体长出“白毛”,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死亡。

3、治疗

  ①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

  ②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1、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③特效药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每天浸洗20-30分钟。

  ④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⑤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或消灭水霉菌。

金鱼身上白色絮状物还充血

金鱼身上的白色絮状物是会越长越多,它是鱼身上的一种传染病。如果严重的,不如直接扔掉。鱼儿活着也是很痛苦的。 这就是鱼类中最常见的病——白点病(俗称感冒),主要是因为水温变化较大超过了鱼类本身的适应能力引起的。这种病的病程较长,开始的几天并不明显影响鱼,再以后鱼变得迟钝和厌食,身上的絮状白点增多,最后死亡。白点是一种小虫子,吸附在鱼身上。 鱼儿得了此病不用担心,你可以用药——“白点一次净”,也可以用“孔雀石绿”,鱼市都有卖,而具体的使用方法在包装上也有。 但是最好的治愈方法永远不是用药,这大家都知道。我养鱼十年多了,白点屡见不鲜,这里推荐一种最好的自然疗法:把养鱼的水温提到28度以上,几小时白点就会自动消失,再往鱼缸里撒一点盐(一般的养鱼行家没事的时候也会加一点盐)。鱼就会好的。更有个别体质好的,不用任何治疗措施也会自动痊愈。

鱼儿因为水质等因素会染上很多病,所以平时要注意鱼儿环境。还要经常观察鱼儿是否有不良状况。

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可以用什么药

黄梅季节金鱼身上有时会生出白色棉絮状的绒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弄清原因,同学们不妨做一次如下实验:用小团棉花从金鱼身上粘取少许絮状物,然后采用生物课上已学过的制作显微镜临时装片的方法做成一装片,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这时就会发现,原来这些白色絮状物如同青霉的菌丝一样,细长而有分枝。再仔细观察,还能见到菌丝里有许许多多的孢子。其实,它也是一种真菌,叫做水霉菌。

水霉菌在闷热潮湿的黄梅天气,繁殖速度极快。在日常饲养过程中或在换水捞鱼时碰伤鱼体,水霉菌便得以乘虚而入。当水霉菌侵入伤口后,就大量吸取鱼体内的养分来营养自己并迅速繁殖生长。以后随着鱼体部分组织的坏死而逐渐侵入肌肉,向外长成绵絮状的菌丝。这是金鱼在黄梅季节里很容易感染的一种真菌性皮肤病,称之为“水霉病”,或叫“霉肤病”、“白毛病”。那么可爱的小金鱼得了这种病,该怎么办呢?下面就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大家能够做到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

1.由于水霉病是一种有较强传染性的皮肤病,因此当发现有患此病的金鱼时,首先要把病鱼捞出,使之与其他健康金鱼隔离饲养,并对健康金鱼进行一次淡盐水浴洗,则可避免蔓延传染。

2.若病鱼已成龄,则可用摄子夹住棉花轻轻除去鱼体上的水霉菌丝,然后再在患处涂上红药水。隔日一次,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浸洗病鱼。可在10千克水中溶解0.05克孔雀石绿(孔雀石绿是一种染色剂,在各地化学试剂商店均有出售)浸洗病鱼10分钟左右,并用棉球轻轻擦除菌丝。2~3次用药后即可见效。

4.水霉病的传播途径是水。食盐能有效杀灭水霉菌。因此,黄梅季节可在鱼缸内放入1/10000的微量食盐,则能起到很好的消毒和预防的效果。

金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尾巴烂

金鱼身上有白絮物的话,是水质中含有对金鱼的有害物质,金鱼身上白絮物是组织溃烂所出现的症状,建议为金鱼换水,并且为鱼缸添加氧气以及过滤设备。

金鱼身上总有白色絮状黏液脱落

养金鱼,是个细活,换水补养的同时,还得地方各种病害的发生。需要动手操作的活计咱不怕,可金鱼一旦生病了,就让人又担心又头疼。

这不,金鱼身上慢慢长了白色絮状物,就是个例子。有的朋友刚开始不在意,过几天却发现这些金鱼逐渐没了活力,直到最后一命呜呼。

金鱼身上长白色絮状物和水质有关系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水质出现了问题么?

NO!这和水质关系并不大。这是病,得治!

该病的专业名字叫水霉病,顾名思义,金鱼在水里发了霉(挺形象的),通俗名字叫白毛病(更形象生动)——金鱼身上长白毛。

金鱼水霉病发病的原因

小小金鱼水中游,难免会擦伤碰伤,身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口,水中的细菌就乐开花了:天赐良机啊!开始各种侵染,在伤口处繁衍不止,久而久之,就会在伤口周围形成白色絮状物。

不过,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金鱼发病初期,受伤部位会分泌黏液,并逐渐增多,同时伴随有红肿现象。发展至后期,伤口处伸出许多棉絮状灰白色菌丝并出现充血、坏死、溃烂。

金鱼水霉病的后果

金鱼生病后,肯定感觉各种不舒服啊(和我们人类一样滴),经常表现出各种烦躁不安,活动异常,可以用“上蹿下跳”四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同时,食欲减退,什么都不想吃,最后衰竭而死亡。

说它是因为病死的没问题,说它是累死的也行,饿死的问题也不大。

反正凉凉的原因,都是因为水霉病造成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旦发现金鱼身上出现了白色絮状物,不要犹豫不要慌张,一定是水霉病(白毛病)。

1、及时换水,减少水中的病原菌数量,阻断感染源;

2、往鱼缸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和食盐混合物,起到杀菌的作用,同时,用15瓦的紫外线等每日照射数小时,杀灭细菌。

金鱼身上有絮状粘液

金鱼身上烂是得了肤霉病。
肤霉病的鱼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故又称白毛病。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终至死亡。有时菌丝着生处有伤口充血或溃烂。金鱼头上有白色絮状物怎么治。
肤霉病又称“水霉病”,病鱼在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向鱼体伤口侵入,并可深入至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又称“生毛”或“白毛病”。
拓展资料
肤霉病症状:病鱼各鳍残缺不全,体表鳞片脱落,皮肤腐烂并有浅表性溃疡。发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观赏鱼彼此间争抢地盘,互相打斗,或者对新水不适应,导致鳍条皮肤受伤,弓J起细菌交互感染,特别是在已有鱼类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鱼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1、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鱼体受伤。在越冬以前,根据显微镜活体检查结果,用**处理杀灭寄生虫,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病。
2、用孔雀绿0.1%-1%浓度水溶液涂抹伤口和水霉着生处。鱼缸里放头孢鱼中毒了。
3、用孔雀绿1:浓度浸洗3-5分钟。
1、 用食盐-和碳酸氢钠-浓度合剂全池遍洒。因用药量大,通常将病鱼集中在小水泥池中进行施药。
2、 用E内服,药量与防治竖鳞病完全相同。鱼缸内大量白色絮状物。
3、 创造有利于鱼卵孵化的外界条件(注意水温、鱼卵密度),用1:浓度孔雀绿浸洗鱼卵(连同鱼巢一起)10-15分钟,可预防鱼卵水霉病。
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
肤霉菌为淡水水域的常见菌,10℃~15℃生长良好,属藻类菌纲水霉科。我国常见的肤霉主要有水霉、绵霉和丝囊霉菌三属。
菌丝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一端像根样附着于鳖体的操作处,分枝特别多,深入皮肤和肌肉称为内菌丝,它具有从鳖体吸收营养的功能。 其他大部分菌丝体伸出在鳖体之外,称为外菌丝,可长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金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
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不易治愈。
①将水温捉高到30℃,寄生虫会因水温升高而导致其胞囊破裂,自动脱离鱼体,这种方法对初次感染白点病的病鱼,但对二次感染的病鱼效果不明显。
②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时后鱼体上的小白点膨胀,再过10余小时,可见体表的小白点纷纷脱落,效果较好。
③将病鱼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兑掺形成,浸洗时间0.5秒—2分钟,应注意观察鱼体的适应程度,见鱼呼吸紧张时应立刻移人海水中。
④将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铜,充氧,浸洗病鱼5—8分钟,24小时后可见体表白点脱落。这种方法对初次患病鱼体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鱼体效果不明显。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怎么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梦蝶娱乐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ingax.com/view/133.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